close

節錄自:
元智大學電子報「學生論壇」吳旭智《抗辯新一代草莓族》
Career就業情報330期雜誌『年輕世代出頭天』/臧聲遠《六、七年級生,你為何不生氣?》92.10.6上網



是不是草莓族 重點不在出生的年份 而是你的行為表現。

「草莓族」不是七年級的代名詞


大家現在都知道「草莓族」這個代名詞,但是對於「草莓族」的由來卻大都一知半解,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是形容70年代的年輕人,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或是喜歡跟主管抗辯,亦或是抗壓性低而且喜歡換工作環境,但是「草莓族」這個代名詞,卻是從民國40年代指責當年剛邁入社會的50年代開始的,物換星移,現在這個代名詞也開始用在70年代的年輕人身上了。

草莓族這個詞被濫用,卻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來歷,要破解這種年齡偏見,我們不妨從字源學下手。其實草莓族最早是Career就業情報董事長翁靜玉,在民國80年提出的,而相關文章集結成書,出版距今也超過10年了。但翁董事長所謂的草莓族,原意根本並非現在的六、七年級生,而是指當時30歲以下的年輕人,亦即現在的五年級生。他們做為「後嬰兒潮世代」,不論是價值觀或工作觀,都和先前的世代,出現明顯的不同。

這種現象並非台灣所獨有,在當時美國所稱的「X世代」,日本所稱的「新人類」,韓國所稱的「386世代」,跟台灣的「草莓族」一樣,指的都是1960年代出生者,他們所反映的世代差異現象,當時曾在全世界激起熱烈討論。以台灣為例,當五年級生還是職場新鮮人時,躬逢泡沫經濟的鼎盛期,「台灣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從金融業到科技業,也正值全面起飛階段,幾乎每個老闆都在頭疼招不到員工,大學生根本不愁出路,就業市場是「事求人」而非「人求事」。

當時的五年級生,最嚮往的是金錢投機,走捷徑致富,而非踏實找份正當工作;即使有工作,也把跳槽當成家常便飯,反正有太多工作機會等著你。在台灣所有世代中,五年級生的機會之多,堪稱空前絕後;但工作倫理之差,也堪稱空前絕後(至少他們20多歲時是如此)。


但曾幾何時,草莓族交棒了,變成六、七年級生的專有名詞,以及媒體炒作世代議題時,現成的廉價標籤。十幾年前提出的觀念,被當成最新觀念抄襲使用,泛濫在當前媒體報導中。現在社會上的資訊相當充裕,而傳播媒介也是日行千里,因此各種資訊也就更容易隨著媒體到處傳播,而「草莓族」這個代名詞也因此而散播到每個人的心裡,不管是在電視、廣播、報紙等,都可看到。

現在的年輕人,甚至在剛踏入社會,或是還沒踏入社會前,便已經被冠上「新一代草莓族」這種不公平的名稱。 而事實上,70年代的大學生,也才剛開始出社會而已,男生也大都還在當兵,又何以被稱為「新一代草莓族」呢?若社會能對新一代的年輕人有更公平的對待,而媒體也能更公正的報導事件的真相,避免因不甚而誤導觀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owbao 的頭像
    showbao

    MY LIFE,my favorite.

    showb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