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轉錄至ptt-FUND版
原作:ffaarr

本篇文章簡單討論一些在投資基金時,不少人或者報章雜誌甚至基金相關書籍都常會有的一些觀念想法,雖說有些觀念是牽涉到個人喜好或投資風格,但個人還是認為對於一般投資者而言,這些是不適當的觀念想法,對於投資者的長期理財而言是不利的。

一、「我想要投資理財,所以想要買基金」
基金是投資理財的一個管道,因為其中投資標的種類不少,所以不少人能在其中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投資方式。但並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情形下,都適合以基金來作為理財工具。例如一個不能承受任本金損失的人,適合的是定存或其他保本商品;如果有人手上的錢不是閒錢,且可能在短期(尤其不到一年)內就要使用,那低成本低風險的定存會比基金要好;如果家中積蓄不多,個人又要負擔整個家庭的生計,可能要先考慮的是足夠的保險;如果生性喜好刺激又自認有選股和殺進殺出能力的人,可能股票期貨會更適合你。所以要投資基金之前,應該先考慮自己的狀況,找出適合自己的工具,而不是一定要買基金來投資理財。



二、「基金被稱作懶人投資法,有基金經理人幫忙代操作,所以可以不需要花時間精力去作功課選擇和管理」:

  相較於玩股票要選股看個別公司的財報和消息,玩期貨炒外匯要一直盯著盤看,基金投資一整個類型或區域的標的,分散了選擇個別投資標的可能風險,的確可以省下不少時間精力,但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我們花錢買手機、買衣服之前,都會精挑細選比較一番,沒理由說花這麼多錢買基金可以隨便買。
此外選定了適合的基金之後,如果目標是長期的獲利,其實不用花太多時間常常去盯著淨值看,但還是應該適當地定期作一些簡單的檢視和調整。

三、「基金是屬於風險低的投資方式」、「投資基金可以穩定獲利」

相較於股票期貨等投資工具,平均而言基金的風險較低,因基金的性質使其至少分散了個別股票或債券的風險,但基金的風險會因基金的投資標的而有所不同,其中也不乏風險甚至比一些股票還高的基金,因此不能因為投資基金就忽略了風險的管理。
此外,期望每年能穩定獲利(最近看到期望穩定獲利十幾%的)並不是所有基金都能達成的,除非你願意接受很低接近定存的報酬(投入貨幣基金),不然每年的報酬波動甚至可能虧損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因為有風險在,所以才可能獲得比定存高的報酬,假如真可以保證穩定年獲利10%,那選擇定存的人都是笨蛋了。

四、「找最近幾年績效最好,星星最多得獎最多的基金就對了」

晨星網的星星、其他網站的評級以及各種基金獎,其參考的主要依據就是過去的績效,但基金廣告上都會有一句話難得中肯的話:「過去的績效不保證未來的績效」,前幾年表現好的,後幾年表現差是很正常的,甚至可能因為該基金前幾年投資的標的區域或產業漲多了,反而後幾年跌得特別厲害。所以說過去的績效只能當作參考,不應作為選擇基金最主要的依據。相較於過去的績效來說,基金過去的收費、經理人投資風格(如周轉率)和風險波動反而是比較值得參考的資料。

五、「問有經驗的高手推薦幾支基金就對了」(配合的作法:直接上網問人明牌,或隨便找幾支明星基金再上網尋求別人附議之後就決定買了)

每個人買基金都有不同的目標,不同的資產配置和不同的風險承受度,先不說別人可能會誤推薦不好的基金,即使高手推薦的都是好的基金,但它可能並不適合你,而造成不好的結果。例如因無法承受風險而造成不理性操作損失慘重,或者買了才發現波動太小漲得太慢不適合自己的積極性格和目標,而得再花錢再轉換標的。
  所以適當的作法是先想清楚自己的需求目標和風險承受度,稍作功課之後,挑選可能比較適合自己的基金配置。之後如果不放心想請教別人,應先把自己的各種狀況和投資想法清楚陳述,這樣才能獲得真正有益的協助,而不是只是拿到幾支不一定準的明牌而已。

六、「這支基金看起來很符合目前的趨勢,一定會賺」「這支新基金很能抓住時代脈動有賺頭」

很多基金的名稱眼花瞭亂,看起來總是能和會賺錢的火紅話題結合,其目的是在吸引投資者買它。而其實很多時候,基金的名稱和實際上投資的標的不一定關係很緊密,甚至可能掛羊頭賣狗肉,
尤其新募集的基金,在買之前常常不能事先了解實際的投資標的物以及經理人的投資方式,因此更不應該看到名稱和話題性就貿然買進,一定要先確認投資的內容確實是自己所看好的標的才行。

七、「淨值低的基金比較有上漲的空間,淨值太高的基金很危險」

淨值只是用來計算價值的工具,淨值的高低不代表便宜或貴,只是計算上有些不同而已。基金歷史長短、配息多少和過去績效都會影響淨值高低,所以用淨值高低來比較不同的基金是完全無意義的,就算淨值只有10元,也是可能再跌10%到9元,就算淨值高到1000元,投資標的漲了10%,增加100元的淨值也沒有比較困難。重要的是淨值漲跌的比例而不是數字的絕對大小。
至於觀察一支基金本身淨值的相對高低位置就比較有意義,可以藉以判斷買進時處於相對高點或低點,但一般的主動型基金可能會隨時換股操作,所以其實參考適當的相關指數(例如單一國家股票基金,參考該國的股價指數)來觀察該市場的相對高低位置,可能會比光看淨值要更有意義。

八、「基金內扣費用佔多少不重要,整體績效好就好了」

基金每年的內扣費用(包括經理費、保管費、管銷費、其他行政費用等),因為已經反映在淨值和績效當中,所以當每支基金的績效差距很大時(尤其股票基金)一般人會忽略那0.5%或1%差距的作用,但殊不知這部分是我們選基金時最能掌握的部分,因為「過去績效不能保證未來績效」,但過去會收的錢,未來保證還會是會收,今年績效好的基金明年績效沒人知道會怎樣,但今年收費最多的,明年多半還是收最多。
  雖然不否認說不定有少數基金可以靠操作打敗多收費的不利因素,但問題沒人能事先知道這種基金在那,但要選收費少的基金只要稍作功課就能輕易辦到,所以對於長期投資者而言,選擇同類基金中收費最少的基金,才是對投資人收益最有利的。(這部分美國有學者有作過實證研究了,發現長期下來,平均收費最多的一群基金,整體平均績效也最差)

九、「目標是選出能幫我盡量多賺錢的基金」、「我的目標是長期平均一年賺20%就好了」

假如有可能每次都挑出賺大錢的基金,自然這樣的目標非常合理,但問題是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訂出「盡量多賺錢」這樣的含糊投資目標,便顯示出缺乏對於自身理財需求目標以及風險承受度的思考。另外有些人則是不了解實際投資情形和風險,看到近幾年股市多頭下的基金榮景就訂出過高的目標(基金長期平均一年20%簡直是神級的績效),抱持這些預期大賺錢觀念的結果,可能會選出一堆近來特別熱門績效好,但不見得適合於自己的基金,或是急於殺進殺出獲利,其中的風險可能招致自己無法承受的虧損。
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和實際需求,訂出合理的報酬目標,再配置適合的基金組合才是正途。

十、「因為xxxxxx,看好xxx,所以xxx基金一定會賺」
其實常常看到的看好某標的某基金的理由,都是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基金的廣告、代表投信發言的分析師、起鬨的報章雜誌媒體早就告訴大家了),既然大家都知道,假如這理由真有道理的話,這個投資標的早就因為這些理由的預期而上漲了,所以說,用現在的價格買進之後,除非又有更好的理由再讓它漲更多,不然會賺會賠還是未知數。
  這並不是說投資一個標的時候都不要參考這些資訊,都不要有自己想法和預期,但絕對要告訴自己,這些理由想法不見得代表你買的基金就一定會漲不會跌,所以不要把自己的身家都梭哈在這些「看好」的東西上面,即使對自己的牌有信心也要先作最壞的打算,預先估計可能的風險,想好可能的對策,因為投資可不是在賭博。

十一、「我之前買xxx基金有賺xx%喔!這是支好基金」

基金的績效好壞不是以最後賺多少來判斷,同樣最後總報酬率15%(這是一般銀行網銀顯示的報酬計算方式),投入一年和投入五年、用定期定額或單筆,其意義是完全不同的,應該要考慮金錢的時間成本,計算投資的內部報酬率,也就是你每一塊錢投入一年可以賺錢多少比例的報酬。例如單筆投入5年賺了15%,年複利報酬率就只有2.835%,只比台幣定存稍好而已,還不及美金定存
即使依此計算出自己基金的複利年報酬不錯(假設年複利報率20%),也別高興太早,進一步該作的事是把它和相應的指數(例如xxx新興市場基金就用msci新興市場指數來對照),在同一時間內的年報酬率拿來比對,假如發現該指數的年報酬是25%的話,代表這支基金這期間的表現比大盤還差,績效是不理想的,購買指數基金就可以打敗它了。



十二、「多買幾支基金就可以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基金組合要達到分散風險的作用,要儘量選擇彼此之間相關性低的標的。假如一個人買了十支不同的台股基金,前一陣子台股大跌時,大概十支都難逃下跌的命運,因此這樣子買幾乎完全沒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一般人大概還沒笨到買十支同標的基金,但也不是說選擇不同區域、產業的基金就一定能有效分散風險,因為近年來全球股市之間的連動性其實很不小(多少都受美股影響),很多地區的股票其實要跌就很容易一起跌,所以在考慮投資組合時,應先了解基金的實際投資標的比例,看彼此是否有過多的重疊部分,再觀察投資標的之間長期以及近期的相關性大小(簡單的方式是把走勢圖拿來比較一下)這樣才比較能確認是否有風險分散的效果。
除了相關性之外,每支基金本身的風險也要考量,例如債券基金和地產基金同樣和股票的相關性都較低,但因債券基金的本身的風險較小,因此對於降低風險的作用就更好,但加入風險小的部位,預期長期平均報酬也因此會因此而拉低,這是選擇組合時必須考量的。
此外,同樣要分散風險,很多時候,一支標的較廣較全面性的基金(例如xx新興市場,xx全球)其實已經足以分散不少風險,因此不需要每個區域或國家都買一支,假如特別看好喜歡某個標的再加碼一支也就可以了,因為買太多支基金,會造成不易管理(光計算整體報酬就要大費工夫,這是個人切身經驗)以及可能的費用增加(因銀行會對每支基金收最低手續費或最低管理費等),是較為不利的。

十三、「這個基金配置中保守部位(例如債券)放這麼少沒什麼作用,還不如不要配置或放現金」

對於一個以股票為主的投資組合來說,不論放置多少比例的債券部位,都有助於降低風險(如前則所述的二者原本風險就不同,而更重要的是彼此的相關性很小)。根據一位美國學者的研究(資料是以資料完整的美股和美國國債)在百分之百的債券配置中,增加10%的股票,都可以降低整體投資的風險(再增加更多就不行了,畢竟股票的風險原本比較大),更何況是在股票之中加入風險更低的債券,即使只放10%,也能有一定的效果,至於要放多放少,就看每個人對於風險的承受度和希望的報酬了。
一種說法是保留部分現金隨時準備再投入股票基金,會比放在債券還要有效,這作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否一定要這樣作就見仁見智了,對於希望穩健放長期而不是積極伺機再投入的人來說,把同比例的保守部位改配置波動最小的現金,可能會比債券稍微降低一些風險,但同時整體配置的長期預期平均報酬也就拉得更低了。


十四、「錢這麼少不用作什麼資產配置,拿去買積極的基金拼拼看就對了」

有的人認為沒什麼錢還作資產配置,那錢增加的太慢永遠是這麼少,所以資產配置是那些有錢人才要作的。但資產配置的作用就是要讓你投資的錢能穩定的增加,而不是會突然減少很多,這不論有錢多錢少都是一樣的。即使錢少,那也是你所有可以投資的錢,如果不能耐心地累積(不論投資或工作賺錢)它是不會變多的,除非自己認定投資的目標不是賺錢是而是學習或娛樂,不然不配置不考慮風險像押寶一樣的買,少還要更少的機會並不算低。
當然這裡不是說積極型投資是不對的(我自己也是偏積極的投資者),因為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投資喜好偏向,有的人天生就能承受風險,喜歡積極投資,有的人偏向穩健或保守,因此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重要的是不要因為你的錢的數量不多,就改變了原本應該適合你的投資方式。
錢的數量少的時候,的確對於資產配置會有一些技術上的困難,例如一個月只有3000可以投資的時候,買兩支以上基金就不太方便。但技術上的問題有法有破,比如還擇一支範圍較大涵括較廣的基金,或者同時有股債的平衡型基金來達成配置,另一種方式,則可以採用隔月扣款的方式,來定期定額兩支基金,甚至三個月一扣買三支基金也可以。

十五、「要選擇看好會漲的貨幣作為計價幣別」

計價幣別一般只是用來計算基金資產價值的工具,和基金的報酬並無直接的關係,與報酬相關的是投資標的的幣別,例如投資印度股票的基金,印度盧比漲的時候,印度基金的績效會更好,反之亦然。
假如一支印度基金的計價幣別有美金和歐元兩種,美金跌,歐元漲時,因為由盧比計價的股票換可以換得更多美金,換的歐元數目則減少,因此在帳面上的淨值績效,美金計價會高於歐元計價,但因為美金跌歐元漲,所以換回台幣之後得到的報酬其實是一樣的。
只有一種情況會造成二幣種計價基金的最後績效不同,就是該基金採用貨幣避險,那計價幣種的昇降,就會影響到最後報酬,但多數的海外基金大多是不避險或彈性避險,因避險要付出成本會造成績效下降,因此即使採彈性避險的基金,實際上也很少使用避險工具,因此造成的影響不大。(有一點例外是台幣計價投資海外的基金,因為政府有規定要作匯率避險)另外又因為在台灣換匯,美金的匯差最小,因此在一般情形下,買美金計價的基金較為划算。

十六、「只要定期定額放長期,一定會賺的」

定期定額以及長期投資,是減低短期波動造成的虧損風險的兩大利器,但這不代表任何標的任何投資組合定期定額下去就一定有利,假如選擇的是風險較大的區域或單一國家單一產業,在該標的空頭時有很可能幾年之內都賺不回來。
當然,除非該國出現戰爭或大災難,定期定額持續十年以上還淨虧損的機率非常非常低,但還必須要考慮金錢的時間成本,即前面所述的內部報酬率,有可能放了長期,交了費用又承受了風險或虧損的壓力,最後報酬率反而不如穩穩的定存,那就得不償失了。
因此,選擇長期定期定額的標的時,還是要將投資的範圍分布廣些,即使要選擇一些波動較大的單一國家來提高預期報酬,任一國家也不宜佔投資過大的比例,這樣才能進一步避開風險,提高獲利的穩定性,有助於財富的逐漸累積。

十七、「定期定額一定要買波動大的基金,波動小的標的要投入單筆才會賺得到比較多錢」

定期定額最大的功能之一的確就是減緩波動大基金的短期風險,但不代表它只有這個功能,且非得要利用這個功能不可。例如定時儲蓄也是它的功能之一,假如有人選擇定期定額的原因,純粹只是因為每個月有一筆固定的收入要投資,而剛好他所能承受的風險較低,因此需要一個以債券為主股票為輔的投資組合,這時以定期定額來買債券基金就很適當,而不應該因為要定期定額,所以特別去找波動風險較大的來投資,這樣反而是本末倒置了。
至於定期定額波動小的標的賺得很少,那只是從前面提過的「總報酬率」的觀點來看,其實以內部報酬率來說,定期定額和單筆是相仿的(依基金波動的方向二者會互有高低),也就是說假如你目標是買債券基金,手上又沒完整的一筆錢,當然就採用定期定額來買就好了,不需要想說要等到有夠多的錢再單筆買入,這樣子錢的投資使用效率反而降低了。

十八、「用定期不定額會比定期定額的獲利還好」

從直觀上來看,採用定期不定額跌得愈低扣得愈多,漲得愈多扣得愈少,當然長期下來應該會以較低成本買入較多的單位數,賺得應該會比定期定額還要多。
但事實上則不一定。當基金下跌時,將扣款數逐漸增加,固然能在基金反轉時,賺到更多的報酬,但同時要承擔基金持續下跌的風險,因為不斷增加扣款,很有可能會跌到手中的資金無法再扣款的程度,造成嚴重的損失。因此,下跌中多扣款,可說是藉由提高大量損失的風險,來增加預期的獲利。
反過來當基金上漲時,減少扣款固然能降低之後回跌時的風險,但假如基金一直持續上漲下去,越扣越少的結果,會造成上漲中的獲利不如定期定額來得好,因此上漲中少扣款可說是藉由減低可能的預期獲利,來減少損失的風險。
因此可以得知,假如一支基金持續在某個固定範圍內波動,定期不定額可以取得最好的效果,但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太多的持續上漲或下跌,那定期定額的獲利反而會比定期不定額要好。

十九、「定期定額到了停利點,如果還看好就贖回一部分續扣就對了」

停利部分贖回,是當基金獲利到某個程度,且近來漲高不少之後,為減小未來損失風險的一個操作手法,有一定的道理,使用與否可視個人需求喜好加以選擇。但假如贖回停利的同時卻又直接在當月繼續扣款,就顯得不合理了,例如贖回三萬元又扣五千,其實和贖回二萬五千停扣的意思是一樣的,但前者卻多交了一次手續費。

除非在部分贖回停利到扣款日之間的短短數天或十數天之內,該基金突然大跌,到扣款日時覺得價位已經回到風險較低的位置了,這樣決定再續扣就還合理,不然正常情況下,既然要部分贖回就應先停扣,靜待價位跌回到自己設定認為合理的位置,或因為某些因素,對於投資標的走勢整體看法有較大的改變,再開始扣款。尤其最忌在停利之後,看到價漲上去又臨時心癢改變主意去追價,這樣就不僅失去原本停利的意義,還白白花費了手續費。


二十、「xx基金最近都在跌,績效很爛,是不是應該趕快換一支了」

如果事先作好功課,有充分的理由買一支基金的話,著眼的應該是它的長期績效以及在自己投資組合配置中的作用,因此僅僅是短期績效不理想,是不應該急於換標的,因為近期的績效差不代表之後也會差,一支基金表現不好也不代表你的整個投資組合不好,要是因為短期不滿意,把投資標的全部換成最近在漲的標的,反而是最危險的。
如果真的想改變投資標的,這時也許可以先檢視自己當初的看法是否有所改變,或者是否有很明確合理的理由認為該標的的確不適合再投資。或者,如果能一開始就看清自己對這選擇的看法本身就很薄弱,又依自己投資特性性格是不願意放長期等待的,那應該在一開始就設定好一定的投資記律(如停損停利)來輔助自己操作,也是一個辦法。
最不理想的是一開始信心滿滿看好以為一定會賺,也不先思考資產配置或投資策略,跌個幾天就信心全失開始覺得這基金很爛,然後急著想換標的或贖回,如果這樣投資基金,可能最高興的就是收你手續費的銀行了。

二一、「隨時抓準時間買低賣高出入基金,才能獲得最高獲利」

這種策略理想的狀況就是常常能抓準時機買低賣高,提高報酬,這樣就算手續費被收很多也沒關係,但基金的波動並非總是規率地上下上下,同樣也有可能因為殺進殺出而此錯過幾個大漲的日子,而沒有避過跌了又跌的危險,遇上這種情況,手續費只會讓損失雪上加霜。
考慮手續費的因素,其實短線進出基金就好像借一筆利息不算低的錢投資一樣,雖然不確定會賺很多還是賠很慘,但可以確定的是會多增加一項成本,等於把起跑線往後拉幾公尺後再開始跑,這樣作並不是一定不好,但畢竟對投資本身是一項很不利的因素,對於投資來說,能省的錢還是盡可能省的好。
最後,如果還是習慣愛好這種殺出殺入的模式,買股票或etf會比買主動基金更適合,如果要買國外投資標的etf也可以去開美國帳戶來買,只要投資的總數額不是太小(10萬元以下),匯款成本加交額佣金一定會比在台灣殺進殺出一直付手續費划得來。

p.s.寫下篇的時候臨時又多分坼了一則,所以變成二十一則了,但標題還是取概數作二十好了。: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owb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